懒人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去六零当家做主 > 采访,倒卖
    g市的农机厂这几天可算是出了大风头了,研制成功了新型的拖拉机配套农具悬挂的双伴犁和旋耕机,这新型工具比以前的都好用,还省油,让这小小的农机厂一下就成了全省瞩目的焦点。

    因为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g市农机厂的新厂长又是个实干家,不想参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思想活动,他怕厂里的人闲下来被那些演讲的人带偏了,不仅经常安排厂里的工人加班,还组织厂里的技术骨干们休息时间改进旧机器研究新技术。

    为了调动厂里工人们的积极性,不仅经常买物资给加班儿的工人发奖励,还承诺要是谁在改进旧机器研究新技术上面有重大贡献的话,不仅他自己自掏腰包发奖金,还给评先进,调工资,一下就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你别说,虽然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勤奋上进之举,却误打误撞的搞出了不错的成绩。

    莫小林来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记者先到了,不过也没比他快多少,看他们还不是很熟悉,相互客气聊天儿的样子最多也就先到一两个点儿。

    接待的办公室里五六个记者,除了莫小林,还有他们省里其他报社的,市里的,广播站的,就连就连隔壁省的报社也说要派人过来采访,不过这外地的来的就慢了,听说火车都得坐两三天,这会儿估计还在路上呢。

    这么多记者过来采访,农机厂的领导还是很重视的,厂长主任什么的,好几个领导都陪着说话呢,中午还好酒好菜招待了一顿。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华国都是很讲究人情的,不管什么事儿都喜欢在饭桌上聊,哪怕在物资紧缺的70年代也一样。

    而且农机厂怎么也是一个热门儿的厂子,招待客人虽然没有后世那么多花样,但也有鱼有肉算是很丰盛了。

    这个时代的人,对工作很有热情,也不敢耽误,吃饱喝足也都马上开始工作了起来。

    他们几个记者商量了一下,采访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要是他们分开采访一个一个问人家也挺烦,干脆就一块儿行动了,人多了,问的更全面不说还能对一对笔记不会记漏了啥。

    最重要的是这种时事新闻,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又简单明了,他们只是充当一个传声筒,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众,不需要多好的文笔把它写得花团锦簇,那样反而让人看不懂,这次采访他们虽然不是一个报社的,却没有竞争关系,所以才能精诚合作,和谐友爱。

    这次农机厂的成果因为是集体的心血,所以他们采访的人有点儿多,厂长,技术骨干,老师傅,表现优异的学徒工还有那些经常加班的工人们,这工作量着实不少,等他们采访完都已经下班了。

    虽然提前完成了工作,可报社给他出差的时间是很宽裕的,多耽误两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于是莫小林没有像别的记者那样急着回去,晚上还跟被他采访过的技术骨干一起去食堂吃饭聊天儿。

    比起被厂里安排那种好些话都不敢说,像是背了词的正式采访,食堂这种热闹放松的场合,显然让他们更有谈性,也更放得开。不仅他们研究新工具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和难题,就连厂长怕老婆的八卦都被抖落了出来。

    聊的兴起,即使吃完了晚饭,他们也都不急着回家,在温暖的食堂,有莫小林这个省城来的记者当听众,一群人吹的很是热闹,过来说两句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到天都黑了,食堂要关门,这些意犹未尽的工人们,才在莫小林的劝说下各回各家。

    而莫小林也回到了招待所,趁着思维清晰记得又清楚把刚才收集的素材在脑子里整理了一下,都记录了下来。

    虽然厂里派他过来采访任务重点在新机器上,但也没说就只能写一篇文章啊

    他们当记者的,除了厂里布置的采访任务以外,一个月至少得交两篇自己收集素材写的文章。

    莫小林觉得现在这样搞运动抓思想的浪潮里,这个抓着工人加班,搞研究,干实事的厂长就很难得,要是单独给他写一篇稿子,既完成了任务又可以宣传一下这样实干创新的风气。

    于是莫小林第二天又跑到了农机厂去,找到厂里的工人、家属们,了解厂长的为人、做派、人际关系和家庭成分,等一切都了解的差不多了才又找到田厂长说了他的想法,做了一个专访。

    这样被当做正面榜样上报纸的事儿是很光荣的,谁还没点儿虚荣心呢何况这样在报纸上被吹一波,不管是对社会影响力还是政治前途都是很有帮助的。

    田厂长才30多岁,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压着全厂的人加班,用业余时间沉下心来搞研究,就知道是个有想法想些野心的,对这样的好事儿当然不会拒绝。

    就连莫小林说他们村里想要买一台拖拉机和这样一套配工套,都很爽快地拍着胸脯答应了,不仅给了他一个最低的出厂价,还给他插了个队,说是让他们村的人来报莫小林的名字,就可以直接拉走了。

    莫小林也知道现在的拖拉机就是很难买的,他们整个县一年也抢不到两台,更何况还有这些当前最先进的配套农具了,他本来只是看着眼热替村里问一嘴,却没想到田厂长卖了他这么一个大人情

    不过他虽然答应了,却没准备马上给村里去信,让他们买拖拉机来。

    怎么的都得等他写好稿子给编辑审核完了确定能上报,才能拿人家好处。

    谨慎的莫小林虽然想帮村里的乡亲们,但他也会量力而行,可不想赔上自己的信用,只有在心里想着看来这个专访得回去好好写了。

    办完了公事,莫小林想着难得出一趟差,还是到了这没人认识他的g市,于是,找了个没人的死胡同,换了个破棉袄,围了个遮住脸的厚围巾,乔装打扮了一番,就背着背篓去银行,政府那些工资福利好的家属院儿卖粮食蔬菜去了。

    反正他就干这一票卖完就要坐火车回省城了,这边也没人认识他,只要不被逮个现行,一点儿也影响不到她的工作生活,所以莫小林放心大胆的转了好些家属院儿,卖出去三四百斤的粮食和蔬菜。

    找了个没人的公共厕所,收拾好行头,放回空间里,换了衣服,莫小林又成了那个省城来的体面的记者。

    回到招待所,莫小林才从空间里拿出今天卖的一大堆钱票,开始整理。

    明天他就要走了,本地的粮票莫小林也没用,于是就都是收的钱和布票、糖票什么的,再说出来买高价粮的,肯定是家里有钱却没有那么多粮票,粮食不够吃的,也没人那么傻,拿粮票出来买高价粮。

    所以莫小林收上来的除了三十八块多钱,还有一尺五的布票,两斤半糖票和五块肥皂票,而且这些票卷儿都是当地的,于是莫小明去买火车票的时候,又顺便去了一趟百货大楼把票都换成了实物收进了空间里。

    莫小林这次出差收获颇丰,不过还是正经工作比较重要,回到报社就急忙开始写起了稿子。

    因为有上辈子的积累和聪明的脑袋瓜子,莫小林的文笔也相当不错,写写稿子速度很快,回到报社写了一天,晚上又加班加点的忙活了大半夜,第二天就把两篇质量不错的稿子都交了上去。

    因为有农机厂的风头在,莫小林那篇厂长的专访,也很顺利的搭着顺风车过了审,通过王为民他们三人小团体的关系网,确定了两篇文章都会上报,莫小林心情不错的决定请客,下了班就邀请了三人小团体上国营饭店吃饭去了。

    虽然已经得到了消息,但莫小林还是等报纸都登出来了,才给老家发了电报。

    电报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算钱,要把事情说清楚,还真挺费劲,莫小林修修改改精简了好几遍还是花了两块多钱。

    哎,没有电话就是不方便,拖拉机还没买回来呢,莫小林又开始盘算着给老莫村通电的事儿了,不说那煤油灯难闻的气味和昏暗的灯光,要是队里通了电安上电话,他这个经常到处跑的人跟家里人联系起来也会方便很多的。

    之后的日子,莫小林又出了凡次差,还自己找线索到处采访跑了一阵,不仅把空间里的存货都卖了出去,还在一个渔村收集了不少海带鱼干儿,除了倒卖出去换钱的,还特地给家里人留了一大箱子。

    因为莫小林这一阵子工作积极,采访一个接一个地跑,从来到现在就没有休过假,而且他刚在外面跑了大半个月回来,又闭关四五天写了好几篇文章,把后面两三个月的工作任务都完成了,跟那个来了这么久,总共写了两篇文章还都因为言辞太空泛过不了审的大学生不知道强到哪儿去了。

    所以他领了这个月的工资福利,申请假期休息的时候,陈主很大方的地给他批了一个星期,还叮嘱他回家好好休息休息,干工作也要多注意身体。

    莫小林换了新工作辛苦奔波了两个多月以后,怀着对家人的思念,拎着两个大号藤编箱子总算是又踏上了回家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