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其他小说 > 民国之文豪 > 第137章 屠杀
    霍英已经被穆琼震惊了。

    他没想到穆琼不过短短半小时,就胡诌出这么一篇文章来,还说能接着写七八篇。

    要知道,下面那些人,都写了一两个小时了,有些人都没写出一篇来。

    霍英正愣着,魏亭道:“这文章好!感人肺腑!也彻底撕开了那些日人的面皮,穆琼你好好写,我帮你整理。”

    “校长,你也可以写一些。”穆琼道。

    “我不知道要如何写。”魏亭道。

    魏亭不像穆琼,上过多年的网,看过各种真真假假的鸡汤文软文,他不知道要怎么编故事。

    意识到这一点,穆琼就放弃了让魏亭写的打算:“那就麻烦校长了。”

    他写,魏亭帮他誊抄也不错。

    穆琼以这个掌柜的视角,又写了两篇“我”亲眼所见的,日本人欺压“我”周围人的文章。

    这可以跟之前那一篇连在一起发表。

    最后穆琼更是写到,文里的“我”身负血仇大恨,却没办法报复,才会来了上海。

    而“我”在上海居住多年,最近看到日本人颠倒黑白,才会气愤之下写文章投稿……

    这一来……看着就更真实了。

    穆琼花一个多小时写好掌柜的故事之后,当即又提笔,以一个妓|女的身份开始写故事:“我是十里洋场的一个女妓……那日,我和弟弟去了外婆家玩,父亲说好过了晌午来接我们,但迟迟不见人影,我便带着弟弟往家里走。路上,我想着父亲言而无信,我定要跟他讨鸡蛋吃,弟弟又说,他要让父亲给他做大马……我们一路回去,说说笑笑,突然抬头,竟发现家中冒起火光……”

    这个故事,写的是这个妓|女的父亲,因为日本人要抢走他的牛,跟日本人起了争执,最后不仅一家人被杀,还被放火烧了房子。

    上一篇,穆琼是以中年掌柜的角度写的,用词还有心理描写之类,都很符合一个中年男人的人设,而这次……他写的东西,完全就像是一个女人写的。

    特别是文章最后,这女人写的字字泣血。

    霍英自认是个铁石心肠的,看了之后也不免对这个女子心生同情,甚至都想慷慨解囊去帮她了。

    然而,写这个小说的,其实是个十七岁的少年。

    他这么想着,神情古怪地看向穆琼。

    穆琼接连写了两篇,有点累了,这时候却是翻起霍英让人送来的资料。

    这些资料,写的基本都是大事。

    穆琼翻了翻,发现最下面还有日本人做过的所有的事情的汇总记载。

    他打开一看,最后目光在其中一条记录上顿住了。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

    穆琼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旅顺大屠杀……在这时还没有被披露出来。

    日军在中国的屠杀,最有名的是南京大屠杀,只是这样的屠杀,其实不止一次。

    事实上,早在1894年,日军攻占旅顺之后,就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

    当时那场战争,清军战死两千余人,日军仅死了二百八十人,可以说日军是大获全胜的。

    可他们并不满足,在将清军全部杀死之后,竟然又开始屠杀城里的百姓,杀死了约莫两万平民。

    按照当时随行的国外记者的说法,这座城市最后只有负责掩埋尸体的三十六个人幸免于难。

    当然,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生还者应该不止三十六人,约莫有八百个。

    原本有两万人的城市,最后只活下来八百个。

    更可气的是,日本方面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当时有英国美国的记者见证了这场大屠杀,英国的泰晤士报还在几天后,就报道了旅顺发生大屠杀的事情,又过了几天,美国的世界报同样刊登了报道。但紧跟着,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还有美国的华盛顿报先后被日本人收买,在刊登时,竟然写“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并表示之前的报道都是谣言。

    而在中国方面,这事虽然有零星一些人提起,但很快就没有了浪花。

    在现代,山村里的百姓遇到什么不公平事情,都没地方发声,更别说这个时代了。

    那些在大屠杀里幸存的百姓,根本就没有向人诉说这一切的机会。

    这场屠杀,一直要等到1935年5月,才由孙宝田调查清楚,披露出来。

    日本一直坚称他们没有侵略中国,说他在《传染》里写的东西是污蔑……真的挺可笑的。

    穆琼突然想玩一场大的。

    只是,这件事,他是不应该知道的……这场大屠杀,霍二少都不见得知道。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二年了,那场屠杀发生的时候,霍二少估计还光着屁股到处跑。

    穆琼按捺下来,继续翻看最近的资料,然后又以去年刚刚被日本人占据的山东百姓的角度,控诉起日本人的罪行来。

    穆琼这一写,一直写到了凌晨两点多,一共以四个人的角度,写了他们经历的悲惨事情,共计一万五千多字。

    到后期,他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字也写的乱七八糟缺胳膊少腿,或者应该说,他是忍不住用了简体字。

    亏得魏亭厉害,竟然也能认得出来,还帮他整理的很好。

    至于霍英,他这会儿看穆琼的表情完全变了。

    霍英突然有点担心自己的弟弟,怕自己的弟弟被穆琼骗了。

    不过很快,他又意识到自己想太多了。他那个弟弟也是人精,根本不可能被人骗。

    “二少,有这么四篇文章应该够用了,明日若是还要,我明日再写。”穆琼道,他这身体年轻力壮,便是熬个通宵也无妨,但他并不打算这么做。

    一来他现在已经很累了,接下来就算写,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二来……这样的骂战不可能一天结束,明天多半要继续。

    既如此,他还是早早睡觉,明日再战。

    穆琼已经写了一大叠的稿纸,写的还这么好,霍英非常满意,当下就道:“我马上送先生回去。”

    霍英找了人将穆琼送回去,这才去看其他人写的文章。

    这一晚上下来,除穆琼以外的人,都已经写了一到两篇文章,大概一两千字的样子。

    他们写得文章,是很精炼的,先打草稿写个两三篇,再将之糅合到一起……这么一来自然写得慢写得少。

    还写的……让霍二少看不懂。

    之前,霍二少对这些人是很敬佩的,也觉得这些人的文章肯定写的好,但现在看过穆琼的文章……他突然就觉得,眼前的这些文章没什么意思了。

    毕竟他看不太懂。

    当然了,这样的文章也是要的……毕竟那边的人写的,也是文绉绉的文章,等明日,他就双管齐下好了。

    “楼玉宇先生就这么走了?他没有写文章?”有人问霍英。

    霍英道:“他说他不会写。”

    “楼玉宇写的小说大多白话,这样的文章,他怕是真的写不来。”另一个人道,穆琼还年轻,又花了很多功夫去学英文法文,估计国文学的并不深。

    “是啊。”霍英应了,又道:“还是要麻烦各位先生。”

    他说着,又让人端了一些吃食来给这些人吃。

    这些人点头,将写好的文章给了霍英之后,又吃了点东西之后,就继续写了起来。

    而霍英立刻就派人将这些文章送去了各个报社,还特地交代了,穆琼写的那几篇小说一定要见报。

    他觉得,穆琼写的这玩意儿,应该会比其他人写的更有用。

    穆琼写的四篇小说,是被送往四个不同的报社的。

    那些报社的编辑是站在霍二少这边的,一直等着霍二少送文章过来,但见霍二少送来这么多的稿纸,还说一定要刊登,依然点不高兴。

    人家的文章不过短短几百字千余字,霍二少竟然送来这么厚一叠……

    他们哪有地方刊登?

    不过,等他们看了之后……

    “日本人当真可恶!”

    “没想到他们竟然做了这么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也不知道霍二少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人……他的遭遇实在让人同情。”

    ……

    看着穆琼写的文章,那些编辑红了眼眶。

    他们都觉得,这是霍二少找到了一些被日军害过的人,然后让这些人写的文章,或者找人帮这些人写的文章,一时间对这些人同情万分。

    这文章是长了点,但就算是加一张报纸,他们也要将之刊登出来!

    他们要为自己国家的人发声!

    这些人立刻就忙活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穆琼已经回到家中,倒头就睡。

    他近来每日锻炼,以往是必须洗漱过才睡的,但今天却连脸都懒得洗。

    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睡眠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穆琼这一觉睡了很久,醒来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了,朱婉婉和穆昌玉早已去了孤儿院。

    穆琼吃了朱婉婉留给他的粢米饭,决定不出门了。

    最初几天,盛朝辉那里的早餐都是他送去的,但后来黄杨二人觉得不用这么麻烦,他就直接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去买了,已经不用他操心,傅蕴安那边……昨天他跟魏亭走的时候,跟傅怀安打过招呼,傅蕴安应该也已经知道了,自然不用继续去说。

    穆琼泡了一杯茶,重新回到自己的卧室,然后拿出一张稿纸,开始写旅顺大屠杀。

    他不该知道这件事,但天幸就不一样了。

    那么多的事情天幸都已经知道了,再多知道几件也无妨。

    穆琼将自己知道的关于这场屠杀的事情全都写下,然后又拿出一个信封,写上一个地址寄了出去。

    这信,他是寄到霍英的工厂去的。

    怕他们的信被人注意到,他如今已经不往希望月报那边寄了,改为往霍英的工厂寄。

    穆琼写好信,就拿着出了门,把信塞进邮筒之后,又找了一家店吃饭。

    他找的是一家面店,要了一碗咸菜黑鱼面,还多要了一块大排——他昨日那般辛苦,该补补才对。

    结果他才吃了没几口,就听到旁边有人讨论起了自己昨晚写的“小说”来。

    “这人太可怜了!妻子被日本人抢了,自己想去要个说法,还差点被打死!”

    “那些日本人真不是好人!”

    “你们看新闻报了吗?上面有一个妓|女的专访,那个妓|女的家里人也被日本人害了,她也很可怜。”

    ……

    那些文绉绉的文章,普通百姓是看不太懂的,但穆琼写的……他们都看懂了。

    并因此同仇敌忾起来,对日本人没了好感。